(中国艺术家)“兰亭”古今情

发表日期:2012年1月 08日, | 浏览:762 次

东晋“书圣”王羲之,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笔下游如惊龙,飘若浮云。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王羲之与众名士于兰亭行修“祓禊”之礼,溪水清流,鸟鸣空谷,花香悄染,亭廊翩然,更兼名士雅集风流,美酒酣畅。一篇《兰亭集序》行云流水,飘逸出尘,字里行间飞花摘叶,无拘无束错落有致。遂成绝版风神,“天下第一行书”彪炳书史千秋。千百年来,代代书法爱好者临摹习研,或形似而难拟其神韵,或拘谨规矩而难现其灵动,或自说自话自体“兰亭”,与原帖相去甚远。

一日,偶见一《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颇得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意境。行列有异却疏密有致,字体大小不一却错落变化。笔断意连之处,疑似神来之笔,笔线走势纵横旁逸,近观字字轻灵,远观气韵生动。细细读来宛如一幅山水,山岚云烟清溪潺潺。似有一种韵律在字里行间流转,清笛悠远。最难得的是整幅长卷,一气呵成,每一个字似乎都在浅吟低唱,每一个字都在轻盈舞动。一时间疑是王羲之真迹,令人爱不释手。

世存冯承素之神龙本,虽逼真,但终究是“双钩填廓”的描摹,在书法气息上终难承王羲之之神韵真元。而眼前这一卷兰亭,却字字轻灵鲜活,似乎能听闻王羲之的浅浅呼吸,醺醺醉意。笔墨清冷似泉,字体秀逸出尘,整体潇洒大气,行列间又闲情逸致,章法摇曳多姿,笔意淡泊静和,笔力刚柔相济,笔气古意清雅。《兰亭集序》的内涵似泠水脉脉流淌,隐隐清凌凌击溅碎石,岸边水草临风照水,一管笛幽幽远远,一长衫追风翻飞。文人意趣,书生气质尽在篇章中。若王羲之在世,定当捋须颔首微笑。

兰亭风神再现,而还原者就是一个文质彬彬的老者——高卫中,人称“兰亭圣手”。高卫中十几年临池不辍,潜心钻研,终至形似神似,若不看落款,冯承素神龙本都难追其灵动,令人叹服其悟性之高。遥想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2007年,高卫中版《兰亭集序》被浙江绍兴博物馆收藏。在王羲之老家,若王羲之天上有知,当慰藉于心。新加坡著名华人作家、文艺评论家周颖南先生收藏了一幅作者临《兰亭集序》,称之为“神形毕肖,诚为不可多得的佳构,令人叹为观止”。

字如其人,书如人生。高卫中已近古稀,族上镶黄旗,家学渊源,自幼练习笔墨,六十余载,翰墨浸淫,潜心钻研,师古不泥古。楷行草隶诸书体皆工,行草秉承二王,又博众家之长,融会贯通,承继传统,加以自我体悟,成一家之言,行楷古朴典雅,行草飘逸洒脱。高卫中的书法,一笔一线都有韵律,点画间顾盼生姿,运笔跌宕起伏,错落莫测。笔走龙蛇,墨线至处,心随意到,丘壑连绵,山青水岚。而气韵连贯,一种静气含蓄在秀挺俊逸的通篇中。他说,书写要“身临其境”,方可心中有丘壑。文字感动他在先,他才能感动笔墨。翻看收集的各代名家的兰亭临帖,看他对兰亭的研究和心得。了然,水滴石穿的恒常都在这抑扬顿挫的提顿点画中;岁月的感悟,时光的沉淀,都在这一纸一墨一笔一砚里。

最惊奇的是,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笔体,经由高卫中书来,书写内容竟有了别样的意味。他写《心经》用清笔正楷,圆融通达,字字观来,行行读去,似步步心莲开,心灵澄明,灵台明净。《茶经》几卷,卷卷似茶汽飘忽,茶香轻闻。《洛神赋》,一卷轴缓缓铺展,水波不兴,清风徐来,字字飘动,似涟漪轻轻晃动,一列列似洛神衣袂清扬,如烟如雾的清愁婉转在墨痕行迹处。《桃花源记》,似红尘隔绝,安闲怡乐,心神俱清。《岳阳楼记》高远骋怀,望断天涯路,气势飞动。随着一幅幅书卷缓缓展开,似置身山水间,聆听天籁清音。

三巡茶闭。我书一对联:“香薰琴韵,茶染棋屏,翰墨古卷读岁月;梅沁兰心,菊傲竹节,松骨华质昭乾坤。”友人指定白居易的《忆江南》。高卫中案前站定,凝神蘸墨挥毫,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吃惊的是,两字幅赫然两种味道。前者是立着的,弥漫着一种高古清越的骨气。而《忆江南》则宛若水墨江南,烟雨氤氲。

挥别,夕阳西下,琉璃厂古朴的街道里,旧时的建筑,古槐树枝叶繁茂,秋风飒然,真是古风古韵啊!

“兰亭”古今情
——兰亭圣手高卫中浅记
作者:贺江
(载于中国艺术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