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weizhong

王羲之《兰亭序》及其传承轨迹

高卫中

王羲之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人(今属山东省),东晋初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西晋惠帝太安2年(303年)卒于东晋穆帝5年(361年)享年59岁。东晋宦门之子,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刺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后学张芝,钟繇等人,“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作品被称之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飘若浮云,矫如游龙”,被历代帝王、文人、书家所推崇,尊为“书圣”。《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代表作,被世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永和9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名士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到位于绍兴城西南的兰亭行修“祓禊”之礼。众人分坐溪水两旁,饮酒赋诗,王羲之为诗集写下称之为《兰亭集序》的妙文。王羲之在写此序文时,已喝酒数觞,在酒力的作用下,下笔如有神助,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劲妍媚,飘逸潇洒,字势纵横变化,似花乱飞,左转右侧无一相触,好似以线穿珠,大小参差不失重心,其中相同之字多有变化,如“之”字有20个,却无一相同写法,绝妙之至。事后王羲之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稿终莫能及。

《兰亭序》原稿为王氏家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死后,传给弟子辨才和尚。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得知《兰亭集序》藏于辨才处,令大臣萧翼智取此帖。太宗获《兰亭序》后视为珍宝,命大臣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等临摹,又命宫廷拓书人冯承素等人用双钩填墨等方法制成副本,赐给皇子近臣,以为永宝。其真迹留于案头把玩临读不止,去世后陪葬于昭陵。

至宋以后,历代皇帝均钟爱王羲之的《兰享序》。宋徽宗将欧阳询的定武《兰亭序》石刻收入宫中,后被金兵掳走不知去向;宋高宗亲书《兰亭序》并勒石于兰亭旁的天章寺;宋理宗收集各种《兰亭序》版本117种,此后历代《兰亭序》临本层出不穷;清代康熙皇帝以临摹《兰亭序》为圣事,亲手恭书一份碑刻于兰亭。乾隆皇帝则精心收集了虞世南、褚遂良临本及冯承素摹本入“兰亭八柱”帖。珍藏于养心殿三希堂。

gaoweizhong

王羲之已成为了我国书法的代表人物,《兰亭序》成了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书法作品,为历代帝王、百姓、学书人所喜爱、珍藏和临摹的范本。虞世南、褚遂良临本,冯承素摹本和欧阳询定武拓本,赵孟俯临本均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中以冯承素的“双钩填廓”(用细线钩出字的轮廓,再填上墨)摹本(亦称神龙本)最为逼真传神,点画使转,牵丝引带微妙微肖;欧阳询临本今已不存,拓本笔划园钝,字体厚重,很难传出右军的放逸神采:虞世南临本,字形较刻板,规矩,亦难传神;褚遂良临本字画灵动,笔意宛然,但仍具自己面目;赵孟俯临本,楷意多于行意,行列规整,难见王羲之飘逸潇洒随意之神韵。自唐以来,凡学书者无不临习王羲之《兰亭序》,历代大书法家多数系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者。自清朝以来受“重碑轻帖”之影响,尚未出现过超越或类似唐临摹本水平的佳作。近观现代学书者,笔者仅见绍兴文物局2007年出版的《中国兰亭书法节——历届书法精品选》长卷中一幅启功先生1974年临元人陆继之摹本,点画遒媚、洒脱,但仍存启功的用笔结字习惯。2004年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名帖大家临,王羲之兰亭序》一书,系出版社邀请全国特别是在书法教学方面颇有成就的中青年书法家临摹和创作的。其中大多数是背临、意临或是创新临,都与原帖相去甚远。

虽然,近代有些学者对《兰亭序》手稿是否为王羲之亲书有所质疑,但其在书法史上的巨大影响去却是毋庸置疑的。最近还有人提出神龙本非冯承素摹本真迹之说,但现存的神龙摹本仍不失为世上“千真迹一等”的最佳墨迹摹本。当前,国内兴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热,重视、学习国学的呼声日高,笔者期待书法尊重传统、回归传统,继承发扬传统之风日盛。青少年学习书法的风气日旺,愿我们的时代能出观象王羲之那样的书法巨匠。